时光流逝1000多年,大唐对广元的至深影响依然犹存

2020-12-05 12:18:39

2020-12-05 12:18:39

我们一说到大唐,大家自然就会想到近300年的唐朝。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,国力强大,经济繁荣,文化灿烂,对后世留下的印象最深。时光流逝1000多年,大唐对广元的至深影响依然犹存。

江潭助兴女儿节

大唐对广元影响最深远的历史符号是,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诞生于广元。不管史学家怎么争议,但确凿无疑的是其父武士彠担任过利州都督,武则天在广元生活过,武则天出生于广元依据充分,涉及的山水地名、石刻雕像和碑文记载保留至今,民间传说流传至今。

武则天去世近百年后,唐代诗人李商隐途经广元,想到武则天出生在这里,特意游览了利州江潭和皇泽寺,有感而发,写下了《利州江潭作》诗一首。至今,广元遗留有关于武则天出生于广元的黑龙潭、乌龙山、凤凰山、望云铺、莲花池、皇泽寺、写心经洞、真容殿、二圣殿、大云寺、广政碑、则天坝等古地名古遗迹。 

广元至今流传有武则天母亲利州江潭感孕、望云铺袁天罡观天象、利州都督府袁天罡看相、莲花池盛开金莲花等传说,唐朝时期的广元人把武则天的出生和童年生活描摹得特立独行、与众不同。

因武则天出生于广元,广元妇女自然感到无比自豪,以她为荣,以她为榜样,视她为神灵,借她的生日相聚在一起祭祀她。从唐朝开元年间,民间兴起“正月二十三,妇女游河湾”的传统女儿节,沿袭上千年,现发展成为地域文化浓厚的“广元女儿节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传统女儿节不是在陆地举行,而是在水上。每年活动的主体人群是青年妇女,活动的时间是农历正月二十三日——武则天生日这一天,活动的地点是广元老城嘉陵江河湾处,活动的形式是妇女游河湾。

传统女儿节为什么会兴起于嘉陵江河湾?大抵是古人相信天上有神仙,世间有神灵。古时候的广元妇女同样相信世间存在神仙,相信神灵会给她们带来好运。她们视广元为灵地,把“乌龙感孕”的黑龙潭视为神潭。每年正月二十三日这天,她们自发相邀游河湾,祭拜黑龙潭,冀求神龙再现,再感龙孕,给她们增添兴致的是神秘莫测的利州江潭。

时至今日,广元女儿节活动还是在水上举行,每年活动的人群、时间、地点和形式特定,新增了女子赛凤舟、彩船展演、水上特技表演和陆地文娱活动项目。


御药采自黄蛟山

黄蛟山地处利州区白朝乡,是利州区海拔最高之地,距离广元市城区100多里。唐朝初期,朝廷在黄蛟山下开辟了一处御药种植地。1000多年来,因交通不便,黄蛟山御药种植地隐藏深山,鲜为人知。

唐朝显庆末年,唐高宗李治患风眩头痛,目不能视,难以操持朝中政务。皇后武则天召集朝中医务大臣商议,认为大叶麻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。

熟悉巴蜀的医务大臣介绍,利州南北气候相兼,生长在千米高山上的大叶麻柳树皮最佳、药性最好。麻柳树虽幼小,可采集树皮,还可以沿山谷溪沟两旁栽培,生长快,能确保长期使用。朝廷经过实地踏勘,御药种植地最后选择在黄蛟山下。朝廷先后选派了两位医务大臣亲临现场,指导种植和采集,并派皇室护卫军守护御药种植地。

采自黄蛟山下的御药,通过蜀道源源不断地送往长安皇宫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唐高宗的病情有所好转,并能够上朝处理政务。

黄蛟山下溪沟旁栽培的一排排整齐的麻柳树,经过长达二三十年的剥皮,依然健壮地生长着。尽管唐高宗身体一直不好,但维系其在位34年的亚健康,黄蛟山下的大叶麻柳树皮功不可没。

如今,黄蛟山下的山谷溪流,清晰可见人为铺设的古石梯路,由下而上,一直铺设至山脚。溪流两旁生长的古老大叶麻柳树,一丈一株,均匀而对称,粗而茂密,成为当地一道壮观的景色。


官吏开凿石窟群

广元境内的摩崖造像,基本选择开凿在古蜀道旁的黄砂岩石上。大唐时期,千佛崖、皇泽寺、观音岩开窟凿像,摩崖造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。

唐朝王室、官吏、商贾多有开窟祈福的传统,千佛崖石窟造像与入蜀上任的唐朝官员渊源颇深。

唐开元三年,朝廷大臣韦抗,出任益州长史。他路过千佛崖,见山势陡峻,江水奔腾,道路逼窄,行人很难通行,遂命人开山修路。还在千佛崖南端绝壁上开凿石孔,架木桩铺设栈道,在临空险峻的高壁间建造阁楼,其形状像柜子,后称“石柜阁”。

韦抗信奉佛教,这次入蜀为官,他将中原开窟祈福之风带到蜀地。当时千佛崖有零星石窟,基本上是200年前北魏时期开凿的,还没有唐朝开凿的石窟,他便指派随从人员从长安请来工匠,在千佛崖开窟凿像。大云洞就是韦抗倡导开凿的,既是唐朝开凿最早的石窟,也是千佛崖迄今最大的石窟。

唐开元八年,朝廷名臣苏颋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。苏颋经历了5位皇帝,为官清正,礼贤下士,才华横溢,在朝野享有极高的威望。

苏颋由长安入蜀,路过千佛崖,受千佛崖开窟凿像热火朝天场景感染,到成都上任不久,自己捐资,并从京都长安聘请工匠到千佛崖开窟造像。苏颋还专程到千佛崖巡察,看到千佛崖造像规模宏大,岩壁上到处是清秀隽美的石刻佛像,石窟像佛塔一样,有序地一层一层直凿到山顶,苏颋大喜,既题记又咏诗,盛赞开窟凿像场景。

千佛崖除韦抗、苏颋、李景让、段文昌等唐官捐资凿佛像外,尚有唐时的利州刺史、剑州刺史、巴州刺史、果州刺史、东川官告使、光禄大夫、御史大夫、昭武军节度使等官宦带头捐资造像,在巴蜀大地逐渐兴起开窟祈福之风,带动了川北地区石刻、建筑、雕塑等工艺发展。



剑门蜀道诗百篇

在古代,从关中进入巴蜀,只有一条路可走。这条路,就是被大唐诗仙李白称之为“难于上青天”的蜀道。

从关中入蜀,广元是必经之地。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,蜀道绵延至此,深山峡谷无数,关隘津渡众多,风光奇险,自古吸引着无数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。

“初唐四杰”相继游历剑门蜀道,留有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描写广元风光的诗篇。唐朝皇帝李隆基,唐代宰相张说、苏颋、武元衡,唐朝大臣张文琮、上官婉儿、孙逖、姚合、李德裕、薛能,唐朝名将高骈,“诗仙”李白,“诗圣”杜甫,以及刘禹锡、白居易、欧阳詹、李商隐、温庭筠、杜牧、岑参、元稹、薛涛、罗隐等诗人,都留有大量描写广元山水的诗篇。

面对广元名山大川、雄关险隘、飞栈连云、文物古迹等殊胜景象,游历剑门蜀道的大唐诗人,诗兴大发,感慨万千,或赞叹雄奇险秀的山川,或讴歌连云飞栈的蜀道,或借景抒情、托物言志,或吊古伤今、针砭时弊。他们各自所处的时期不同,因视角、态度和写作风格不同,勾勒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遭遇和心境,凸显出了大唐风云变幻的社会景象。

广元地方馆史留存有59位大唐诗人的诗篇106首。李白的《蜀道难》,更是成为蜀道诗的绝作,被选入中学教科书成为经典课文。唐乾元二年腊月,杜甫穷困潦倒时,携带一家老幼六口人,从甘肃同谷赶往四川成都,在险恶凄绝的古蜀道上踽踽南行,还在剑门蜀道这段路途中题咏了《五盘岭》《龙门阁》《飞仙阁》《石柜阁》《桔柏渡》《剑门》诗6首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《利州南渡》诗,以朴实、清新的笔触,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、诗情画意的晚渡图,寓情于景,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、厌倦名利的心境。

剑门蜀道至今还保存着一排排参天古柏护道、一块块青石板铺路的原生态的交通古道,留存着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摩崖造像,这些已升华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

亡灵超度观音岩

广元城南观音岩,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因未向市民开放,故知之者甚少。

通观全崖造像,观音菩萨佛像占比高达80%。人们要问:大唐开凿这么多观音菩萨究竟是为什么?

通过解读观音岩佛龛中那块碑文,我们了解到了看似祥和安宁的造像背后,隐藏着一段征讨南诏的天宝战事。大唐天宝年间开凿这么多观音佛像,主要是为了纪念征讨南诏阵亡的将士,祈求观音菩萨超度亡灵。

人们又会问:唐王朝征讨南诏,地点在云南,为什么选择在广元开凿观音菩萨佛像?

唐王朝扶持南诏,本想借其牵制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国。而南诏羽翼丰满后,开始东进,占据云南滇池地区,实力大增,引起唐王朝不满,但为共同对付吐蕃,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和平友好局面。

唐天宝七年,云南太守张虔陀,强暴了南诏王妃,使南诏与唐朝上百年的友好关系彻底告吹。唐天宝九年,南诏王阁逻凤借报复辱妻之仇,起兵叛乱,攻陷羁縻三十余州。

唐天宝十年初,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奉朝廷之命,率大军征讨南诏。在征讨中,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,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,丧失了本可不战屈人之兵的最好机会,丧失了保全6万多唐军将士性命的大好时机,迫使南诏向吐蕃求援。当年4月,在南诏、吐蕃联军的夹击下,使唐军6万多士卒葬身于云南洱海。

唐军除西川部分将帅参战外,其余6万将士都是从广元地区强征入伍的。如何安抚阵亡将士的广元父老,如何让阵亡将士的亡灵得到超度并魂归故里?奉旨前往云南安抚的朝廷使臣范元逸,目睹了唐军6万将士尸积南诏山谷的惨状场景,在返回长安路过广元时,与当地官员商议,决定选择观音岩这个地方开凿观音佛像,超度南征阵亡将士的亡灵。

观音岩大部分佛龛是在天宝十年至十五年短短数年间开凿的。保存还有随唐玄宗避难入蜀的护驾人员捐资开凿的佛像,以及唐玄宗的孙女、唐肃宗的女儿永和公主捐钱开凿的佛像。由于是有计划的开凿,龛群排列整齐,大小相近,层次分明,十分壮观。

千百年来,嘉陵江水兀自浩浩荡荡流淌,观音岩上众多观音菩萨,缄默不语,一直超度着“彩云之南”数万将士的亡灵。


玄宗幸蜀留传说

唐玄宗入蜀,正史记载极少,民间传说和野史札记盛传不衰,广元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不少故事传说。

唐天宝十五年,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,携文武百官奔蜀,行至广元飞霞驿这个地方,蜀中百官齐聚飞霞驿接驾,黄土垫道,笙歌齐鸣,他们在这里举行隆重典礼,朝拜天子。后人为纪念这个地方,取此地名为“朝天”,朝天的名称就是这样传下来的。

唐天宝五年,唐玄宗在御苑狩猎,射中飞鹤。不料,飞鹤带着箭矢飞走了。青城山道士徐佐卿游历至广元飞仙关,便在这里住下来修建道观。不久,道观悬壁上挂着一支箭矢,矢末粘一黄布,上面写有文字:“吾为飞矢所伤,无恙。挂箭于此观悬壁,十年后,当有主至此,还之。”事情凑巧,唐天宝十五年,唐玄宗幸蜀至此,停辇登观,赫然发现自己的御箭在旁边悬壁之上,甚为惊讶,立马敕封徐道士为“飞仙”,赐道观为“飞仙观”。后来,官府在此道观下建设关楼,就将此关命名为飞仙关。相传至今,飞仙关就是因一只仙鹤留下唐玄宗的御箭而得名。

古蜀道从北至南,横渡嘉陵江桔柏渡,到了益昌县城,就是今天的昭化古城。每年农历七八月间,桔柏渡江中水急,激流拍岸,涛声如雷,暗礁亦多,旋涡令人惊愕,颇危险。天宝十五年七月秋,玄宗至此过江,船行至江心,有两条鲤鱼跃出水面,夹着玄宗坐的船向对岸游去,江面风平浪静,船身平稳,在场人雀跃,称这是“鲤鱼跳龙门”,都说玄宗皇帝有天威之福。“双鱼夹舟”的传说流传至今。

唐至德二年十月,唐肃宗李亨派大臣迎接李隆基回长安。李隆基带领皇亲国戚、朝廷近臣、亲信宦官和禁军护卫队,走到摆宴坝,看到这里一片丰收景象,老百姓幸福安康,年迈古稀的李隆基心情格外高兴,他选择在摆宴坝一棵银杏树下大摆宴席,犒劳随从群臣和迎送的地方官员。古街张灯结彩,家家户户炊烟缭绕,剑刀坝、土基坝的百姓争相送来粮油食品和蔬菜。唐明皇在此摆宴三天三夜,参与宴席的臣民上千人。摆宴坝由此得名,保存至今的古老银杏树,依然枝繁叶茂,直挺蓝天。


崔旰王建发迹地

唐朝中期重要的军事家、政治家崔旰,就是发迹于广元。

年轻时的崔旰落魄不得志,他从河南跑到巴蜀剑南,在云南征讨中英勇善战,当了一名小官。安史之乱发生后,举国战乱不断,外有吐蕃侵略,内有各地节度使称霸。朝廷名臣严武三次赴成都治乱,认识崔旰,推荐并器重崔旰,使崔旰名气和实力大增。

唐宝应元年,蜀中出现叛乱,阻塞了通往京城长安的金牛道。严武奉旨平乱,崔旰参与了这次平乱行动,严武对崔旰有了深刻认识。这时,川北地区金牛道沿线不时有山贼占据险要地形,打劫蜀道上过往的客商。严武禀奏朝廷,推荐崔旰任利州刺史。崔旰到利州一上任,就对蜀道沿线盗贼进行了严厉打击,金牛道很快恢复了畅通,崔旰由此名声大震。

唐广德二年,吐蕃乘机内犯,攻陷陇右,直逼长安。严武奉旨入蜀征讨吐蕃。他从长安快马加鞭,风尘仆仆赶到川北利州城,亲眼目睹了利州城良好的社会秩序,看到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红火,特别是蜀道沿线再也没有山贼打劫,深感时任利州刺史的崔旰是一位难得的将才。严武非常器重崔旰,将崔旰从山南西道调到剑南道,奉命进攻西山一带的吐蕃军队,连克数城,拓地几百里。 

这时,严武突然病逝,新任剑南节度使与崔旰不和,引发蜀中大乱。事态平息后,崔旰接掌了西川节度使大印,成为蜀中的土皇帝,后入朝担任了检校工部尚书。

人们熟知的前蜀开国皇帝王建,在唐朝末期,同样发迹于广元。 

王建幼时家穷,父辈务农。王建年轻时,黄巢起义如火如荼,席卷了半个中国。王建放弃牛贩子的营生,参军作了都头。黄巢攻占长安后,唐僖宗逃往巴蜀。王建等5个都头入蜀,迎唐僖宗回长安。因他护驾有功,被封为神策军将领,后又被排挤出朝,担任利州刺史。利州时为山南西道辖地,节度使杨守亮知道王建不是善茬,十分忌惮,多次召王建赴会,王建知道他没安好心,每次都找理由拒绝。

王建以利州为据点,招兵买马,扩充实力,举兵沿嘉陵江南下,占据阆州。先攻克西川,时机成熟,再攻克东川,趁朱温和李茂贞混战时夺得陕西和湖北大片土地,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。

唐天复三年,唐昭宗下令封王建为蜀王,承认了王建在东川和西川的合法地位。随后,王建在成都称帝,成为前蜀开国皇帝。王建从乡间的牛贩子到割据一方的皇帝,用了近40年时间,到他如愿以偿地坐上皇帝龙椅时,已经是60岁的白发老人了。


县令拉纤千古传

广元地区历史上的县令数百人,而唐末益昌(今广元市昭化区)县令何易于的事迹却流传至今,今昭化古县衙还雕塑有何易于石像。

唐太和年间,何易于在益昌任县令。他为官清正廉洁,勤政爱民,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,甘冒革职、坐牢、砍头的风险,抵制上司的派遣,违抗朝廷的诏令。

何易于当益昌县令不久,利州刺史崔朴带着一群宾客、侍从泛舟春游,顺嘉陵江而下。从利州到益昌约40里水路,有的地方需要纤夫拉纤而行。刺史崔朴是何易于的顶头上司,到了益昌境内,自然要通告何易于派人拉纤。但崔朴看到前来拉纤的人,不是纤夫,也不是老百姓,而是县令何易于。崔朴忙问:“你身为一县之长,为何亲自拉纤,难道喊不到一个老百姓?”何易于认真回道:“眼下正是春耕大忙季节,老百姓非耕即蚕,哪有闲人。为了不违农时,也不误大人游程,我这个闲人只好充当纤夫了。”崔朴听了此话,顿时羞愧满面,连忙呼叫宾客、随从下船,骑马回利州。

益昌县境山多茶盛,老百姓靠采茶叶赚点零用钱。此事被朝廷知道后,便下诏书,要在益昌县征缴茶税,并明令地方官不得隐瞒、打折扣。何易于接到诏令后,对上级派来的官员说:“益昌是个贫困县,老百姓采茶换几文钱尚不可摆脱贫困,怎么还能加征他们的茶税呢?”何易于让上级派来的官员把诏书中关于加征茶税的条文划掉。上级官员闻听此言,瞪圆眼睛说:“如果这样干,不仅我要掉脑袋,连你何易于起码也要判个流放之罪。”何易于正色道:“我难道为了保住官位,就不管全县百姓的死活?您放心,我何易于敢作敢为,抗旨不遵的罪责由我一人承担,绝不牵连第二人。”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。碰巧,朝廷派到利州来的观察使是个明白人,知道何易于此事不为自身,而是为民请命,经过调查,便中止了对益昌百姓加征茶税的诏令。

除此之外,还流传何易于县令重视案件裁决,垂怜缴税老人,用自己的薪俸帮助贫困农民料理后事等。今天,广元还把何易于作为古代清正廉洁的典范,推荐给大家学习。


来源:《广元日报》

编辑:张静   审核:程朱荣